虎年除夕夜,苏州稻香村将再次霸屏纽约时代广场
继2021年除夕苏州稻香村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时隔一年,苏州稻香村品牌大片今年除夕夜将再次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与全球华人共同迎接虎年的到来。
(图:苏州稻香村2021年除夕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大屏)
作为在海外打拼多年的中国传统糕点品牌,苏州稻香村深刻地意识到,小小的糕点不仅是口中的绝味美食,更是心中的文化符号。它一路漂洋过海,给漂泊异乡的同胞带来家的味道,也为外国友人传递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乘风“出海”海外业务颇具规模
苏州稻香村作为中式糕点的代表,不但助力中式糕点复兴,还将中国味道送出国门,飘向了全世界。
2006年,苏州稻香村开始在海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2009年以前,苏州稻香村已经完成了数十个国家的商标注册,为海外发展提供了知识产权有力的“保护伞”,也为苏州稻香村的海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苏州稻香村正式成立海外事业部,乘千年古道“一带一路”之风,不断在海外市场取得新的突破。多年来,苏州稻香村一直致力于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积极参与国际循环。
经过16年的不断开拓,其海外业务现已颇具规模。在苏州稻香村现有的10个生产加工中心中,有6家工厂具备出口生产资质,产品已经出口至以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40多个国家及地区,东南亚和南美洲市场也在积极拓展中。
(图:美国洛杉矶的消费者购买苏州稻香村产品)
为了顺利打入海外市场,苏州稻香村认真研究各国法律法规及食品标准,努力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在尊重各国居民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本土化创新,力求融入当地饮食文化。
在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文化传播下,苏州稻香村的“国际版图”不断扩大。2015年,苏州稻香村的中式糕点漂洋过海出口至加拿大;2016年,签订中德两家企业的互惠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稻香村集团海外出口整体增长60%;2021年,其出口业务实现了80%的巨幅增长,其中月饼出口增长了70%。
响应“一带一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苏州稻香村作为中华老字号的民族品牌,积极响应号召,不仅将自己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有力传承,更是将我们的民族口味弘扬海外。
苏州稻香村始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最初在苏州观前街设稻香村茶食店,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稻香村。2006年,稻香村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2009年,“稻香村苏式月饼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百年以来,苏州稻香村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技艺传承体系,一直有着清晰的师徒技艺传承谱系。从可追溯到的传承人吴金棠到目前第六代传人艾满,造就了苏州稻香村从未间断的手艺传承,也积淀出中华老字号的独特内涵。
(图:苏州稻香村第四、五、六代传承人)
如今,苏州稻香村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枝繁叶茂,更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味使者,奔向世界各个角落。然而,要想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找到新载体,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更容易被接纳,让民族的真正成为世界的。
在稻香村集团总裁周广军看来,“品牌和产品的背后是千变万化的中国美食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走进去’,不断的‘融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渐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图:稻香村集团总裁、苏州稻香村掌门人周广军)
周广军所说的“融入”,不只是产品的“融入”,更是中国文化的“融入”。
在澳大利亚市场,苏州稻香村依据当地消费者习惯改良后的“玫瑰鲜花饼”常常引发“抢购”热潮,中式糕点的匠心独运,让海外友人赞不绝口。稻香村成功融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三个尊重”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尊重食材,第二尊重传承,第三尊重消费者。尤其是第三个尊重,不拘泥于过往,及时适应消费者、消费渠道及消费行为的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导向,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制胜法宝。
(图:稻香村1773礼盒)
国际品牌估值专家大卫·海格在品尝了稻香村的玫瑰饼、山楂锅盔、牛舌饼、鲜花饼等糕点后瞬间被征服,难以置信的说:“怎么这么好吃,完全符合欧洲人的口味,我要把它们带回去,给家人和朋友们品尝。”
大卫对苏州稻香村糕点的喜爱不是个例。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深入,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媒体甚至是外交人员关注到稻香村品牌,主动对稻香村品牌及产品在本国进行宣传。
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稻香村的“走出去”表明中国品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攀升;而它的“走进去”,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海外消费者关注和认同。这既是民族企业的成功,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彰显。
(图:多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在苏州稻香村进行文化交流)
未来,苏州稻香村将继续运用创新理念、网络大数据,以及食品工业前沿科技成果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充分、合理地分析海外市场需求,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与跨境门店,将更多优秀的中式糕点推向海外,成为国际流行的美食,香飘世界,将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加“有滋有味”。